2010年1月,中美可持续发展中心找到「设计丰收团队」,领导梁平县一所新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的设计和施工协调,以取代2008年地震中受损的一所学校。在开幕式之前的一周内,「设计丰收」与同济大学共同领导了金代学校的学生和教师与当地社区的研讨会,以促进学校的生态和社会设计理念转变为现实世界的实践。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全面且具有成本效益的可持续方法创建一个尊重自然,文化和社区并与之互动的示范性学校,这些方法既结合了本土特色,又具有可复制性。
我们的可持续规划专注于为梁平湿润的亚热带气候量身定制的低成本,高成效的环境保护,以及循环可持续的策略。梯田地形自然适合人工湿地;该场地适用于处理废水和雨水,创建一个低维护且能形成闭环的有机基础设施,能每天处理4,800加仑的水。落在建筑物和轨道上的雨水被收集在相邻的湿地池塘中。下雨的时候,这片湿地会清理雨水,然后顺沿着几个池塘流成的瀑布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一直延伸到学校的入口。此外,在细节的运用中,类似双冲式马桶也有助于调节用水量,从而达到了全系统的水量检测与循环可持续。
在新金带小学这个项目中,所有能够把控的条件中都与遵循肩负社会责任的可持续设计相结合,这样一种设计方法能够对中国受地震影响的农村社区产生积极影响。我们的意图从来不是一场有关建筑的设计与建造,而是与学校和城镇建立长期关系,以便在整个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持续的通过设计介入。现在,设计丰收团队正在与学校合作,以改善可持续发展经验,并与社区和外部世界建立更多互动。学校的社区中心现在正在升级为一个创新中心,可以支持当地的企业家的创新创业来促进当地的城乡互动。
位于上海崇明岛的「设计丰收基地」已成熟运营八年,由设计民宿、乡野创意活动、生态体验农场、创意农产品、自然创意课堂等多个模块组成。通过八年的乡村实践,用设计重新唤起乡村活力、创造乡村新型业态已经初具成效。崇明模式如今仍在不断细化完善并修正,同时设计丰收已经将这种模式推广到更为广泛的乡村,建立一个个小而互联的新经济体,并逐渐形成网络产生更多的互动,形成一种新经济模式。
我们在崇明仙桥村与自然创意课堂品牌「自来塾」合作,为大家提供乡野创意活动、生态体验农场、创意农产品、自然创意课堂等多个版块内容。主张用「大自然及设计」的力量,帮助大家成长为更好的自己。「自来塾」在仙桥村与「设计丰收」一起深耕多年,作为「设计丰收」平台上孵化出来的公司,主张与大家一起在自然中撒欢,带给大家更有脑洞的体验与更多倍的欢乐。
自2016年开始,和「奔放艺术村」,「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合作策划的“流/变”项目是设计丰收近两年来又一重要的在城乡互动领域的创新探索——艺术/设计植入乡村,活化乡村文化和经济。从2016年开始,“艺术家驻村计划”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我们每年邀请5-1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来到崇明仙桥村,进行为期30天的驻村创作。有来自冰岛,意大利,英国,法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等多地的艺术家来到这里。在驻村结束后,下一年的年初,我们会在上海市里面,举办最终的艺术家驻村回顾展以及新一年的驻村计划发布。
我们对村里的6个大棚进行改造,将其中一个用来开展活动,以解决村里缺乏灵活开放的大空间问题。在大棚里,我们尝试设想各种不同的商业模式,包括乡村知识交换、培训、亲子、养老等。